聖蘇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在希臘語的意思是「神聖的智慧」,位於藍廟對面,正好是舊城區的中心。教堂前有一個花園和噴泉,是很多遊客取景的地方。
聖蘇菲亞大教堂是羅馬查士丁尼大帝於535年左右興建,在那時羅馬帝國已經信奉基督教。興建聖蘇菲亞大教堂是很龐大的工程,據說動用了一萬人,花了將近六年才完成,羅馬帝國因而破產。
聖蘇菲亞大教堂原本是基督教的教堂,在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在土耳其的地位後,它隨之改為清真寺。直到1936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它改為博物館。
進入藍廟參觀不用收費,但聖蘇菲亞大教堂因現在是博物館的緣故,遊客要付入場費才可入內參觀。
進入教堂的範圍後,看到在草地上放了不少古柱。
雖說聖蘇菲亞大教堂在伊斯坦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後,變成了一座清真寺,但裡外還見到不少基督教的痕跡。在白色拱窗下,可隱約看到十字架的圖案。
通往教堂的走廊
教堂雖然經過幾百年的洗禮,但仍然可以看到走廊的天花有金色的小圓頂和花紋圖案。
皇帝門馬賽克鑲嵌畫(Christ as Pantocrator)
在這幅鑲嵌畫中,耶穌坐在寶座上,右手手勢是祝福之意,左手拿着福音書。耶穌兩旁的分別是聖母和加百列大天使。
教堂改建為清真寺,所以必定有清真寺的統一標誌 - 圓頂和阿拉伯文。
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在清真寺內基本上是看不見任何雕像或是繪有神、人、動物的畫像。要是有畫像,畫像上的人樣一定給刮掉,唯獨是加百列大天使。在基督教的《新約聖經》裡是被差遣向聖母預告耶蘇降生的天使;而在伊斯蘭教中,她是向先知穆罕默德啟示《古蘭經》的。因為加百列大天使在伊斯蘭教有着神聖的地位,所以在聖蘇菲亞大教堂改建為清真寺後,她的容貌沒有被刮掉。
蘇丹特別座(Sultan's Lodge)
麥加朝拜聖龕旁的金雕小高台是蘇丹的專用祈禱空間,可以看到整個聖蘇菲亞大教堂的內景。
聖龕和講道壇(Minbar)
《聖母子》鑲嵌畫(Virgin with the Infant Jesus on her lap)
淚柱和巨壺
有很多人在教堂的一角排隊,初時以為是為了往樓上的一層,原來他們是為了要將手放進在「淚柱」(Weeping Column)的一個凹洞用手求好運。事緣查士丁忍大帝有天頭痛欲裂,怎樣也治不好,連到聖蘇菲亞大教堂祈禱也沒有用。不過,當他走到淚柱時,倚柱休息之際,劇烈的頭痛就立刻不藥而愈。平民百姓也跟着學皇帝,一旦頭痛或宿醉就來觸摸大柱,漸漸就演變成能成功將手放在凹洞內轉一個圈,就可以得到好運。「淚柱」的得名,是因為地底貯水池的濕氣使柱子像在流淚般而來。
教堂迴廊的左右兩側,各放置了一個由巴格門(Bergama)古城中神殿的大理石打造的巨壺。
在淚柱的不遠處,就是通往上層upper gallery的道路。
初時還以為要走樓梯,幸好全是石板斜道,上落非常舒服。
走到第二層,景觀開揚很多,更加感覺到教堂氣勢不同和更能清楚看到柱子的精細雕飾。
教堂的吊燈在高處看,好像一舊舊雲。
二樓的迴廊
天堂之門與地獄之門
《祈禱圖:審判日》(Deesis: Judgement Day)
中央的是神態自若的耶穌,左邊的是聖母,她正在屈身請求耶穌解救世人,右邊的是面容哀戚的聖約翰。
原畫的圖像
《康奈諾斯皇帝夫婦與聖母子》(The Virgin and Child, Emperor John II and Empress Irene)
Christ with Emperor Constantine IX Monomachus and Empress Zo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