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伊斯坦堡,沒有人不會不到藍廟參觀。藍廟的正式名字是「阿荷美特蘇丹清真寺」(Sultan Ahmet Camii)。
藍廟於17世紀興建,它擁有6座尖塔,數量為世界上第二多,最多的當然是擁有7座尖塔的麥加清真寺。在還未興建藍廟的尖塔時,當時麥加的清真寺只有6座尖塔。不過,當藍廟的6座尖塔工程正式動工時,曾經引起極大的議論,因為藍廟擁有與麥加清真寺同樣多的尖塔。
關於興建跟麥加同樣數量的尖塔有一些說法,傳說艾哈邁德蘇丹(Sultan Ahmet)去麥加朝聖前,交代要用金來做尖塔,建築師聽到的是跟阿拉伯語語音類似「金」的「六」,於是便建了6座尖塔。亦有另一說法是,蘇丹參觀過聖地麥加的清真寺後,回來也一樣蓋了6座尖塔,但又覺得這樣好像僭越了聖地。當時的蘇丹不願破壞藍廟的對稱結構,於是為麥加那座最神聖的清真寺增建第7座尖塔,以解決這個問題。時至今日,藍廟是繼麥加清真寺後,第二間擁有最多尖塔的清真寺,亦是世上唯一一座有6座尖塔的清真寺。
尖塔其實應該叫作「宣禮塔」。古時因為沒有時鐘,很難掌握準確的禮拜時間,而清真寺外的宣禮塔,就負起通知信徒正確禮拜時間的任務。每次到了做禮拜的時候,就會有人爬上宣禮培,向四方八面大聲呼喚,告訴大家做禮拜的時間已到,這個做法現在已被擴音器取代了。
在香港開茶會時,給我們講解的旅行社職員說進入藍廟前要脫掉鞋子。由於每天有很多人走在廟內的地氈上,提醒議我們記得拿航空公司給的梳洗包,進入廟前穿上附送的襪子。不過,到達當日,香港的領隊說土耳其人在進入清真寺前都會先潔淨自己,加上廟內清潔得非常頻繁,所以內裡的地氈是非常乾淨。我初時還擔心地氈可能不乾淨,但親身到過後,發現導遊所言非虛。
心想清真寺很大,我們應該可以很快便入內參觀,原來前面已經排着長長的人龍,幸好過了一會兒便可以內進。
藍廟在教徒朝拜的時候,會暫時停止開放。早上的開放時間較長,在那時到藍廟參觀比較好。
進入清真寺的內堂前,所有人要經過一條很矮的小隧道。
進入清真寺前,所以人要脫掉鞋子,寺方會免費提供膠袋,供人袋着鞋子。寺方還會有專人站在門前,檢視一下進場女性的衣着。如果穿着背心或無袖的上衣的話,就會有人遞上一條披肩,讓人遮蓋手臂。有旅遊書曾經提及,進場的女性需要遮頭,但現場所見,除了俗奉伊斯蘭的女性會這樣做外,所以遊客也沒有被人要求遮頭,我由香港帶來的絲巾無用武之地了
走進清真寺的範圍,第一時間就看到這個很大的廣場。
藍廟很有氣勢,因為樓底高,所以有這麼多人同時在室內,也不會覺得侷促。
整座藍廟貼滿兩萬塊伊茲尼克磁磚,令到它與別不同。它被稱為「藍廟」是因為內裡鋪滿藍色的磁磚,藍色在伊斯蘭教中代表和平。
土耳其不算是一個地震很頻繁的國家,不過也曾試過發生強烈地震。雖然如此,多得廟內支撐大圓頂的四條巨柱,藍廟才可以在強烈地震後仍然完好無缺。這四條巨柱因此得名為「象腳」(Elephant's Foot)。柱的槽紋明顯,還有阿拉伯文刻在柱身作點綴。
廟內有多達260個小窗,光線經過這些小窗由室外透進來,使室內非常光亮。
廟內的神龕是最重要的部份,所以用了金色的物料鋪設,神龕標示着伊斯蘭教聖城麥加的方位,指示穆斯李朝拜的方向。
藍廟的出口放了一座模型,是由沙地阿拉伯國王在2005年送給當時的土耳其首相的禮物。
參觀完藍廟後,我們便浩浩蕩蕩的走到對面不遠處的聖蘇菲亞大教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