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6 March 2013

2013日本中部北陸之旅 - Day 3.2(飛驒之里)

高山有不少值得遊覽的地方,如果對日本傳統文化有興趣的話,就要考慮到「飛驒之里」一遊。

飛驒之里於1959年開放給公眾參觀,內有30多幢包括合掌造的古舊建築物。這些建築物都是由其他地方遷移過來,當中有由白川鄉搬過來的合掌造,也有因興建水壩而被迫由莊川一帶搬來的古民家。每一幢都保存得非常完好,還有當時的人用過的物品,可以讓參觀的人更能了解日本傳統文化。



 「飛驒之里」位於高山市市郊,雖說如此,坐巴士的話,車程其實只需10分鐘。要到「飛驒之里」,除了自駕外,另一個方法就是在濃飛巴士站搭さるぼぼバス(Sarubobo Bus)。濃飛巴士站在「高山駅」附近,一點也不難找。






巴士站內有買票和查詢的櫃台,雖然我們有不少問題,但職員很有耐性解答。可能因為有不少外國人來高山,跟這兒的職員用英文溝通沒有很大困難。



巴士站內還有候車的地方,乘客可以看着電視屏幕,到適當的時間時才走到室外排隊上車。






 さるぼぼバス的單程車費是¥200;而「飛驒之里」的入場費要¥700。理論上,到「飛驒之里」需要¥1,100。不過,濃飛巴士特別提供「飛騨の里セット券」(飛驒之里套票),只需要¥900,便可買到さるぼぼバス來回兩程的車票和「飛驒之里」的入場劵。

我事前沒有時間做資料搜集,不知道有這個套票。不過,當我問車站職員有關到「飛驒之里」的資料時,職員便主動給我看這個套票的資料,讓我們每人可以省回¥200  得知這個套票是昨天的事,本來想順道買套票,不過職員說這個套票只能在即日買(因為車票和入場劵只在發售當天有效),不設預售,所以我們在上車前才買。




可能今天不是假日,到「飛驒之里」的人不是很多,所以我們不用很早走出來排隊上車。



接載我們的只是普通的濃飛巴士,在等車的時候和回程的途中,給我們看見這架名符其實的「さるぼぼバス」。




さるぼぼバス走的是循環線,全程有12個站。要到「飛驒之里」,就要在第四個站下車。





下車的地方是在一間叫「松倉苑」的手信店門前。





在前往「飛驒之里」入口的路上,豎立了一塊很大的案內圖。





走了不一會,便走到「飛驒之里」的入口,將套票中的入場劵交給職員便可入場。






走進「飛驒之里」,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這個「五阿彌池」。來了日本幾天,我發現不少景點前總會放一個寫了當天日期的木牌,木牌後的景色通常是那個景點的特色所在。不過,要在這個木牌後拍照,就一定要光照顧那兒的即影即有的拍照服務,價錢由¥1,000起。「五阿彌池」可算是「飛驒之里」的影相位,所以在這個池前的木椅便放了那個木牌和飛驒寶寶。當我們走近時,站在附近的職員便會走過來問我們是不是想拍照。
 



在「五阿彌池」的旁邊有一些小屋,內有一些舊時兒童的玩意、貯物櫃和供遊客在冬天時借用的長靴。 
 






由小屋往外看,可以見到遠處的見量山。



這些懷舊的抽水滅火器就在「五阿彌池」的不遠處,不知道它們是純粹裝飾還是有實際作用
 


六地藏

六地藏是處於人間和冥界之間的地藏菩薩。在平安時代後期(約1150年),信奉地藏在貴族中開始流行;直至江戶時代(約1620年),它開始在普通百姓之間漸漸盛行。這些六地藏佛像是從宗猷寺的火葬場搬遷來,我覺得特別的地方是每尊佛像給圍上了一塊布,不知道是不是為佛像保暖
 


園內有很多路牌,指示景點的名稱和路線。



舊新井家住宅

類似新井家的屋在豪雪地區(積雪可達2米厚)非常普遍,它特別之處是用上了特別大的椽(裝於屋頂以支持屋頂建築材料的木杆)。



高山可算是大雪的地區,屋簷還有未溶掉的小冰柱,寒冬時一定更好看。


 


根據園內的指南,在新井家可以看到織布示範,但我們卻只看到展示的機器。 



在屋旁放滿了排列整齊的木塊。



還有這個只供展示的便所


 


舊中藪家住宅

中藪家住宅特別之處是較矮的屋簷,門外有一個小便所





看到屋簷上的木片,我終於明白放在舊新井家屋旁的木片有什麼用



立保神社拜殿







舊若山家

舊若山家的合掌造是由白川鄉遷移過來的,遊客可以走到合掌造的上層參觀。在地下那一層有一個若山家的建築模型,讓遊客更了解這些有百年歷史的建築。













合掌造每一層的面積會隨着樓層越高便越小,所以通往合掌造最頂層的樓梯只是由一條木柱削成。



杣小屋


杣小屋是以前的樵夫(砍柴人)的住處,屋內可住6個人。





馬頭觀音

馬頭觀音的頭部是馬首,是六觀音中的其中一尊。民間把馬頭觀音當作是馬的守護神,也把她當作是勝利之神,這尊馬頭觀音像在1765年建造。
 


舊八月一日家住宅

這間屋特別的地方是在屋頂側有三角形的窗,有助採光和通風。
 




屋內展示了不同用途的雪橇。





鐘撞堂


遊客可以隨意撞鐘,不過要留意鐘的回音很響亮,三小姐沒有留意,很大力的地撞鐘,結果就是要很快掩耳速逃

  



舊前田家住宅

這間屋在1899年於高山北部。在那時,農夫一般會興建自己的房子。由於這間屋的主人是一位富有的農家,所以他僱用了高山的木匠為他蓋房子。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