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的第一個行程就是去皮褸廠參觀。
還以為是到一個展銷中心或舖頭之類的東西看皮褸,誰不知要先看fashion show。進入一個冷氣開放的showroom後,職員先給每人一杯蘋果茶。
示範的model很專業,全程木口木面,讓你集中注意力在他們展示的皮褸上;唯獨是載了太陽眼鏡的姐姐,她很有台型。
大家看現fashion show,當然少不免被帶進一間很大的陳列室,先介紹他們的皮褸如何的好,然後就人盯人的介紹。有些團友說這兒的價錢跟香港的差不多,沒必要千里迢迢在土耳其買了後帶回香港。大家在陳列室逗留了一會後,便先後「借尿遁」走了出去。大家無意中看到皮褸廠養了一隻孔雀,忙不迭跟着為牠拍照。
完成了大會指定活動後,我們便開始今天的行程,首先便是到以弗所古城(Ephesus)參觀。
以弗所古城是我們參觀了三個古城為止保存得最好的一個。這個古城在20世紀初陸續出土,遺跡隨處可見。據歷史記載,公元17年時曾經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古城因而被嚴重毀壞,當時的羅馬人因此展開修護工作。不過,後來基督教文明興起,以弗所作為一個信奉多神的希臘古都,逐漸被棄置成廢墟,不少建築材料遭拆解供興建其他建築物。
音樂廳(Odeon)
初時還以為這是一個劇院的遺址,原來它是一個建於公元2世紀,用作市政府高級官員的會議場地和音樂廳,不是一般普通平民百姓能進入的地方。
拱門建築
以前的人很聰明,沒有現代人的科技和方法,也能安全地興建拱門。
古城曾受地震破壞,所以不難看到遺址中有需要加固的拱門。
市政廳(Town Hall)
市政廳內原分為幾個不同的辦公室,以黑、白大理石作裝飾,每個廳內神龕設有不同女神的雕像。
曼米路斯紀念碑(Monument of Memnius)
曼米路斯是以弗所古城建築水道橋知名的建築師,也是羅馬皇帝的孫子。以弗所人曾協助鄰國抵抗羅馬人入侵,戰勝後,國王下令屠殺八萬名羅馬人。為了紀念這次大屠殺,曼米路斯建立了這個碑。
診所
古時希臘人認為蛇每年脫皮是恢復和更新的過程,亞希比斯(Asclepius)是羅馬神話中的醫療之神,他的形象就是拿着一支靈蛇盤纏的木棒。到現代,蛇很多時候都廣泛用於跟醫療有關的圖案,世界衛生組織的標誌就是一個最好的代表。在以弗所古城,這個蛇的造型就用於診所的標誌。
Nike女神雕像
長着翅膀的女神雕像,一手握着代表勝利的桂冠,另一手握着代表力量的橄欖枝,表示了她就是速度與勝利的女神。因為太多遊客觸摸女神的鼻子和胸部,所以她的鼻子崩了和有一邊胸部較平。為了保護文物,遊客現在不可再觸摸雕像。
克里特斯街(Curetes Street)
由克里特斯街往下望,可以見到遠處的圖書館。在古時候,由這條斜道順勢而下可以直通港口。
Alytarchs' Stoa
圖拉真噴泉(Trajan Fountain)
哈德良神殿(Temple of Hadrian)
這座神廟建於公元138年,以羅馬皇帝Hadrian之名命名,亦令我想起蘇格蘭的Hadrian's Wall。神廟也被作為土耳其的20元里拉鈔票的背面圖案。拱門門楣上刻着的是希臘神話中代表正義的守護神泰姬(Tyche)女神。內牆正面的雕像是當人看到她的雙眼便會變成石頭的蛇髮女妖美杜莎(Medusa),以其強悍的特質來保護神廟。
Terrace House 2
在Curetes Street左邊的山坡上,發掘出兩座依山而建的古羅馬貴族的公寓式豪宅。目前正在復修的豪宅Terrace House 2,建築面積達10,000平方米,有一百多間房間。整個大宅擁有完整的雨水和污水排水系統,排水管的設計和分佈與現代的房屋幾乎無異。
豪宅平面圖 - 一種顏色代表一戶
古代公共廁所
這是兩千年前羅馬公廁所的遺跡,四周圍着41個男用馬桶,下面是排水良好的地下水道。據說當年一邊如廁一邊聊天,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活動。看其他的網頁得知,公廁當時主要是為了替羅馬皇帝的皮革廠收集尿液而建的,拿這些尿酸去處理羊皮
塞爾瑟斯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elsus)
這個圖書館是以弗所古城的地標,曾是當時世界上第三大圖書館,藏書達一萬本。圖書館的現狀大部分是用考古發掘出來的殘塊就地重建的,一個兩層高的建築,內部則只有剩下四壁。正面的牌樓是希臘科林斯式的柱頭石柱,一樓部分總計是八根石柱,每兩根石柱與後方的牆身撐起一個四方壁龕,壁龕中各放置一座雕像的複製品,分別是:善良(Goodness /Arete)、思想(Thought / Ennoia)、知識(Knowledge / Episteme)、智慧(Wisdom / Sophia),目前這四座雕像流落在奧地利的博物館。
君士坦丁城門
公元43年左右,以弗所城中的富豪Mazaeus和Mithridates所建,城門就以捐款者的名字命名,左邊的是Mazaeus Gate,右邊的是Mithridates Gate,穿過此門就是市集的所在地。
大理石街(Marble Street)
市集(Commercial Market)
大劇院(The Great Theatre)
大劇院沿比昂山(Mount Pion)而建,規模可以容納25,000人(24,000個坐位和1,000個企位),由看台後方有高牆、兩側有入口,看台與舞台間有提供樂團演奏的半圓形空間特設計,斜度不超過180度,以上種種都是羅馬式建築的特徵。古時的劇場除了是表演的場地外,還會用來給民眾相議大事和投票。
Fountain House
通往港口的大道(Arcadian Way)
古時的Arcadian Way的盡頭是一個港口,但現在的海岸線已經退到五公里之外。以弗所以前是靠海的大城市,很多商旅在這兒上岸,因此貿易非常繁榮。據說這就是埃及艷后Cleopatra第一次踏上歐洲領土的地方,當時羅馬執政官Antony在此處迎接帶着200艘大船而來的Cleopatra,同時也上演了歐洲史上最著名的艷遇。
在古城參觀的時候,不時見到一隻貓咪跟着人走來走去,一見有人影或蔭涼的地方,便會躺在地上,真識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