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是Mr. Ha的媽媽指定想去的地方。對曾經去過九份的我來說,這不算是一個特別的地方,自從「悲情城市」上映後,這兒已經非常商業化,但很奇怪的是老一輩的人總覺得九份很特別。
要自遊行到九份的話,大多是在瑞芳火車站轉巴士。今次我們包車,就可以免除舟車勞動。可能遊人太多,但馬路太窄,所以除了巴士外,很多車也不能停留。
九份這個名字的由來,相信很多人也知道,就是因以前山上住了九戶人家,每次下山買東西也買九份而得來。何大哥說聽到這個名字的由來時,也曾經疑惑為什麼要買九份,下山買東西的人怎麼會知道另外八戶人家也缺這些東西呢? 他說原來以前九份交通真的很不方便,那九戶人家缺乏某樣物資的話,都是互相向大家借用,直至借到九戶人家都沒有的時候,才不得不下山補給,因此下山買東西買九份一定錯不了。
九份最熱鬧的地方莫過於九份老街,相隔幾年後再來,仍然是這麼多人。
上次來九份時,沒有發現這些賣木屐的舖頭。老實說,我覺得這些木屐只是中看不中用,穿得太久的話會腳痛。不過,這些木屐造型的鎖匙扣卻頗得意。
在九份老街行了一會,我提議大家先吃點東西。既然九份最出名的便是魚丸,那當然要試試啦!! 我們已經走過了魚丸伯仔,剛好經過「九份傳統魚丸」,這間店舖旅遊書也有介紹過,說它的魚丸比乒乓球還要大。我覺得這間算是舖面面積比較大的一間,雖然在吃東西的人很多,但卻不難便找到位子。
台灣點餐的方法跟香港的不同,大多都是先在餐紙上寫上食物數量和枱號,付款後然後等食物送上。我們初時不知道食物的份量如何,所以先叫了魯肉飯、特製乾麵、綜合魚丸湯、綜合魚丸麵各一客。後來,見送上來的魯肉飯份量不大,我們便另加了燙青菜(= 油菜)、炒冬粉(= 炒粉絲),再多來一客魯肉飯、綜合魚丸湯和乾麵。那個炒冬粉是侍應推介,不過吃了一啖後覺得不外如是。在眾多東西當中,我覺得特製乾麵最好吃,魚丸跟香港的差不多。
綜合魚丸湯有2粒花枝魚丸、1粒福州丸和1粒三絲丸,其中的福州丸真的有如乒乓球那麼大,味道一般。
吃過東西後,我們便沿着九份老街一直走,在附近有一間舖頭賣這個花生捲+雪糕的小食。老闆在一大塊花生糖刨出糖碎,再放到餅皮上,加上三個雪糕球,捲起來便成。傳統的食法應該在雪糕上加上芫茜,但我個人超級不喜歡它的味道,和芫茜帶有很多細菌,所以我特別要求不要落芫茜。問老闆娘那三球雪糕是什麼口咪,她說是紅豆、菠蘿,另一款味道則忘記了。
這個台式雪糕班戟味道真不錯 ,花生碎有很濃郁的花生香味,雪糕的味道不是很濃,加上花生碎後,就不像是普通的雪糕班戟。在炎熱的天氣下吃這個,真的涼快不少。
除了魚丸外,九份另一樣出名的美食便是芋圓。老街上有很多賣芋圓的店舖,為了吸引食客,很多都會提供一些芋圓讓人試吃。我從來未吃過芋圓,試了一粒後,感覺淋pat pat,一點也不煙靭,不是我那杯茶。縱使見到很多人也排隊買來吃,我也沒有多大興趣。
在九份拍照,少不免會拍豎崎路這條長樓梯。這條樓梯兩旁的建築很有懷舊特色,加上橘黃色的燈籠,晚上的夜景真的很漂亮。很多人也知道宮崎峻的「千與千尋」中的食店街,便是以九份豎崎街的夜景為藍本。可惜我們待會還要去十分、平溪等地,無法逗留至晚上看九份的夜景。
我們走過豎崎路,便右轉往輕便路。我覺得這條路名很特別,上網查看,才得知這條路原來是一條車軌道,在日治時期協助舒緩人力運輸的不足,以加快九份與瑞芳之間的貨物運輸量。直至1954年,這條輕便車軌道給拆除後,道路便改名為現在的「輕便路」。何大哥告訴我們,由輕便路往外看,可以看到有一個島很像一個女人躺着的樣子。
輕便路兩旁多是民宿,難得見到一座很有日本建築特色的私人住宅。
在輕便路上有一間叫「古窗」的餐廳,餐廳是袖以前的輕便車站改建而成,老闆娘因為喜歡車站遺跡,所以在開店時保留了一面完整的石砌窗框,餐廳店外還有當年的車站遺跡的照片,讓人懷舊一番。
台灣有很多廟,想不到在九份這個山城,也看到一座不少的廟。跟香港的不同,台灣的廟宇的屋簷總有很漂亮的裝飾,屋頂總是色彩繽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